11月15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遗产保护活动——“佛回寺气候风险艺术诊断工作坊”在晋源区古县城晋阳书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山西科城能源创新研究院、晋源区街道办联合主办,获得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中央美术学院《新时代新语境下城市艺术创作与管理人才培训》项目、建筑与艺术学院“双十工程”山西古建筑文化培养教育中心支持。创新性地将艺术、科学与社区参与相融合,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范式。
工作坊突破了传统文物保护的模式,用参与式公共艺术的方式介入遗产保护的传播。活动伊始,参与者通过“认领”并绘制佛回寺影像碎片,与遗产建立了独特的情感连接。在创作过程中,多位专家进行讲解,实现了知识的“情境化”传递。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王晋轩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密切关系;原中共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老干部活动中心支部委员会书记王春生生动讲述了“佛回寺风雨志”,分享了这座千年石窟历经的自然变迁;建筑与艺术学院尚瑞华、崔培培以及太原考古研究院冀瑞宝等专家,分别从石窟寺遗址保护、建筑结构与艺术价值等角度进行了专业解析。这些讲解与参与者的艺术创作过程深度融合,让专业知识在实践场景中变得生动可感。

当个人画作拼合成完整的佛回寺图像后,参与者在各自绘制的碎片中寻找气候病害,共同识别可见的气候风险。这一巧妙设计,如同为遗产叠加了一个清晰的“诊断图层”,生动揭示了美丽表象下潜伏的生态危机。

本次活动创新性地汇聚了“遗产社区管理者+在地居民+专家学者+公众”,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四方代表展开深度对话,成功将多元主体凝聚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旗帜下。这种创新的工作模式为佛回寺乃至同类文化遗产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探索出了一条极具启发性的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实践路径。
晋源街道办负责人表示,“我们一直在着力搭建文化遗产与公众之间的可持续的共治平台,让今天的共识转化为长期的社区行动。”
“变化中的遗产”系列工作坊由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刘宇轩发起,她希望通过艺术的手段,让气候变化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变成每个人都能触摸、感知的实在体验。当参与者在绘制壁画裂纹时,他们不仅是在创作艺术,更是在理解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真实影响。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成功打破专业壁垒,让气候变化这个宏大的议题变得可感、可知。参与者不仅是在进行艺术创作,更是在与文化遗产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正是持续保护行动的最强动力。同时,“变化中的遗产”团队在尝试构建以艺术为媒介的“专家+公众+遗产社区管理者+居民”新模式,通过艺术手段将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专业主导走向社会共治,让遗产在社区共生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本次成果将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新时代新语境下城市艺术创作与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成果展示。
初审:刘宇轩
复审:康峰
终审:郭普庆